近日,研究院师生和山东财经大学古帅博士团队,赴卫河、运河、黄河故道,开展人文地理田野联合考察。团队老师与当地文史专家,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在卫河之滨、运河之畔、黄河故道,进行野外现场实地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临清市博物馆、季羡林先生陈列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元代运河入卫处、明清运河入卫处、海委漳卫南运河穿卫枢纽管理所、舍利宝塔、东西宛园、临清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歇马厅灵官庙、碧霞元君祠、运河土桥闸、梁乡闸等地,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影响下临清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探源文明河脉,丈量历史厚度。作为一只跨学科的考察团队,以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视角解码文明河脉,在临清元代运河入卫处、漳卫南运河枢纽管理所、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处文化遗产地留下扎实的考察印记。在临清元代运河入卫口遗址,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会通河的开凿智慧,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的这段运河,通过三湾抵一闸的创新设计,让卫河与运河在此实现精准水位衔接。考察队发现,尽管元代古河道已沉睡地下,但通过地表状况和考古挖掘,仍可清晰辨识当年河工夯筑的堤岸痕迹。
转至明清运河入卫处的头闸口、二闸码头,以及土桥闸、梁乡闸,青石上深达半搾的漕船缆痕引发师生热议。老师说,这些磨痕分布呈现明显的扇形扩散特征,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千帆竞泊、舳舻蔽水的盛况。
在海委漳卫南运河穿卫枢纽处、临清运河水利风景区和邱庄节制闸,现代水利科技与古老治水智慧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考察队现场学习了数字孪生平台,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复原了历代运河走向,同时对防洪调度进行毫米级精准模拟。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传承的现代诠释。临清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考察让团队见证了生态修复的奇迹。园区内树林成荫,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经过几代人接力植绿,如今已成为鲁西北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季羡林陈列馆,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到这位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和生活点滴。馆内陈列着季羡林先生的手稿、书籍、照片以及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这些珍贵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季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
在临清运河钞关,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税收机构,见证了当时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兴盛。当团队成员步入钞关无比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钞关内的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壁,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商贾云集于此,货物从四面八方汇聚,再通过运河送往全国各地,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和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西宛园的古朴相较,东宛园的夜景别有一番风味,灯光映照在曲折的水道和古朴的亭台楼阁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在老师带领下团队成员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听着远处传来的古典音乐,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东宛园不仅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临清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在运河土桥闸遗址,考察队发现这座明代石闸至今仍在发挥节制水流的作用。古人设计的木闸板承插槽、分水鱼嘴等构造,与现代水闸的消能工原理惊人相似。
通过考察了临清引黄入卫闸等水工设施,深入认识到卫河与黄河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此次考察活动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临清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的考察成果将形成专题报告,为运河文化带建设、黄河故道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学术支撑,让古老的文明河脉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图文 程琳 王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