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

齐鲁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实践路径

齐鲁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实践路径
作者:计算机学院  杨淑茜

  九曲黄河在齐鲁大地上奔腾到海,孕育了几千年的璀璨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也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作为推动党的建设的主要阵地,学生党建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挖掘和梳理齐鲁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党建智慧,发挥其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探索将其融入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齐鲁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黄河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新时代对齐鲁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兼容并蓄、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

  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齐鲁大地是黄河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黄河携带而来的不仅有中上游的泥沙,还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在此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齐鲁黄河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逐步形成,并成为齐鲁黄河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特质。黄河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国民的团结互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了精神能量。

  (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务实精神

  在历史上黄河曾给处于下游的齐鲁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流横溢、毁田庐、荡家舍,更是抹不去的痛苦记忆。齐鲁儿女在与黄河水患的搏斗中体现出自强不息的坚定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期间更是涌现出无数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治黄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黄河河官王化云,一心除害兴利做了一辈子黄河“老长工”。在危急的时刻,他总是舍生忘死,夜以继日坚守在惊涛裂岸的险堤上,连续战胜了1947年、1948年、1949年发生的大洪水。千年治黄史所展现出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穿越峡谷、冲破障碍、奔向远方,最终汇入大海。这种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民族企业家的典范任正非,在创业初期面对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时,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把华为打造成民族企业的脊梁。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中,山东人也展现出能“造”能“干”的劲头,多次光荣完成重要任务。这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是流淌在山东人骨血里的基因,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踔厉奋发、积极进取。

  (四)滋养万物、孕育生灵的奉献精神

  黄河滋养了近2亿黄河儿女,灌溉着3亿亩良田,造就了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在她经过的地方,孕育滋养了无数像她一样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海上铁人”郝振山……他们都是黄河在齐鲁大地孕育滋养出的榜样。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髓,体现了齐鲁黄河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二、齐鲁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意蕴

  (一)固本强基,提升高校学生党建水平

  齐鲁黄河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在青年党员群体中开展黄河文化教育,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爱党爱国的意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齐鲁黄河文化可以丰富“三会一课”制度。在组织活动开展中,充分依托黄河流域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增强组织活动的历史感、仪式感。另外,齐鲁黄河文化可助推党建双创工作。申报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党建品牌,都可以从黄河文化中找到丰富灵感和素材,有助于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二)明理增信,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相连。一方面,黄河承载着无数先辈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历史,通过对齐鲁黄河文化的学习了解,大学生党员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孕育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相契合的。在新时代,这种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党员不畏艰难、坚持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崇德力行,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意识

  齐鲁黄河文化在激发大学生党员使命意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黄河文化强调自强不息河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激励着青年党员不畏困难与挑战,勇于担当。尤其是近代以来黄河儿女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更是为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使命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大学生党员使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大学生党员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三、齐鲁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平台,打造全局化融入机制

  齐鲁黄河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若要将这些资源充分的运用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需要全面收集、整理分散于齐鲁大地黄河沿岸的各种黄河资源,构建系统化信息平台。同时,构建运行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安排专人负责齐鲁黄河文化资源信息平台,确保资源平台的有效运行,并在大学生党员中进行推广。另外,为保障平台与高校学生党建的衔接,还需要构建保障机制。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保障系统的运行,或进一步开发APP,为大学生党员登录平台学习提高保障基础。

  (二)拓展渠道,实现体系化融合衔接

  为激起大学生党员对齐鲁黄河文化的学习兴趣,需要探索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并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活动中。一是发挥党课主渠道作用。把齐鲁黄河文化融到大学生党员学习培训中,尤其是融入到党校的正式课程中。二是占领网络高地。新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党员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渠道,高校可以采用“互联网+齐鲁黄河文化”的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党员获取齐鲁黄河文化提供便利。三是用好“思政日历”,抓住节日契机。高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以齐鲁黄河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

  (三)创新方法,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

  高校在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活动时要注重提供深入了解齐鲁黄河文化的实践入口,使大学生党员对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利用寒暑假带领大学生党员到黄河沿岸开展研学活动。二是享受数字技术红利,参观VR现场体验馆,使大学生党员在虚拟现实中增强体验感,不断深化对齐鲁黄河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三是开展校园齐鲁黄河文化建设活动,使包含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全体大学生近身感受齐鲁黄河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