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成果应用
成果应用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的新融合———基于聊城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个案研究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的新融合———基于聊城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个案研究
作者:黄河学研究院  康建军  李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词。国家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确保地标农产品的独特性和品质,并推动其走向国内外市场。地标农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是国家推动乡村发展、提升农业价值链的重要抓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围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融合新命题、一三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应充分发挥地标农产品的带动引领,实现农文旅跨界融合。地标农产品以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作为稳固的基石,以旅游休闲作为生动的展现形式,以深厚的风土文化作为灵魂,深入挖掘乡村第一产业的多元价值,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的紧密连接,进而构建出一个协同高效、互利共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畅通地标农产品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在《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要求,乡村绿色文旅产业应朝向集聚化、精致化、特色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十大乡村休闲度假区、旅游民宿集聚区、五十个休闲度假乡村、二百家休闲度假民宿上做功夫,打通地标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聊城市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业态,通过建设一批“聊·胜一筹”特色农业智慧产业园区,先后建成中国灵芝之乡、中国桑黄之都、中国黄河鲤鱼之都、中国锦鲤之都4个地标农产品基地,实现地标农产品与绿色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出不同系列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受到旅客的一致好评。聊城通过“聊·胜一筹”地标农产品的宣传,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推广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旅游方式的需求。

  聊城市政府加大对融合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标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融合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为融合项目的落地提供便利;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融合中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聊城市还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在产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具备跨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地标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

  二、驱动地标农产品持续发展的“聊·胜一筹”

  聊城市地理标志产品呈现出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形式互补的特点。这些产品涵盖了农产品、养殖产品与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其中农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其大部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凸显高品质和独特的地理特色,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于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地理标志+旅游业+体验式+博物馆+……”的新发展模式,不仅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而且通过吸引游客,提升聊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截止2022年底,聊城市全市地理标志产品中有32种(包含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类),如茌平的园铃大枣、贾寨葡萄、肖庄韭薹、茌平乌枣,东阿的东阿阿胶、黑毛驴、黄河鲤鱼、鱼山大米、东阿草莓,东昌府区的许营西瓜,高唐的驴肉、栝蒌、桑葚、老豆腐、锦鲤,冠县的鸭梨、樱桃、灵芝、辣椒,临清的椹果、大蒜、丁马甲鱼、大尾寒羊,莘县的蘑菇、香瓜、西瓜,阳谷的朝天椒、阳谷黑猪、小尾寒羊、鲁西黑头羊等,已经随着“聊·胜一筹”特色品牌的深入人心而叫座。

  早在2016年聊城两会议案中就有《搞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我市我市农业绿色发展进程的建议》,聊城市地标农产品十年磨一剑,“聊·胜一筹”的品牌叫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超。2021年开始根据市政府《关于建设聊城绿色农产品之都的意见》开始对聊城市三品一标发放奖补金额二百余万元,为推进聊城市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2022年又实施《聊城市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地标农产品旅游研学线路的申报、地标农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也为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形象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使聊城“江北水城”的旅游形象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增强了旅游吸引力,也对聊城地标农产品的外销起到了积极的反哺作用。

  三、地标农产品的“四新”发展与“反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说产品的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递减效应,简言之即“生产的越多、反而越不值钱”;而“反边际效应”则会保证地标农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这就需要通过强化与绿色文旅产业的“四新”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地理标志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的新融合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人才、新产品、新业态的贡献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游客偏好,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为游客带来更加沉浸式、个性化的体验,如智能导览、虚拟互动等。这对鲁西地区的聊城市如此,对鲁豫区域的农业城市亦如此。就县市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法确保现有地标农产品的终端升级和平稳过渡。由于半数农户未能立足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地理标志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其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其地标农产品创新、研发、品牌建设等应尽快完成以下转型:

  1.亟需拓展新市场。当前聊城市的地标农产品市场以实体店铺为主,实体市场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应尽快在外地开设聊城市地标农产品市场的联络地、利用网上平台进行销售等,积极开拓新市场、有效提升市场的层次性,将潜在客户变成实际客户。

  2.流量营销新途径。聊城市的地标农产品市场当前也正在向实体销售结合网络销售的方向转型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实现聊城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创新发展,提高聊城市地标农产品市场的知名度和购买的便捷性,为地标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开辟一条有效的融合发展之道。

  3.产品助农新样式。聊城市的地标农产品市场包含的商品往往以原始的产品进行销售,很少有进行深入开发的产品销售,对于生鲜类产品,可以考虑将其经过风干、冷冻等特殊处理后进行开发利用;对于中草药则可以进行粉末状、切块状的开发;对于佐料等还可以使用泡制、酱制等方法,实现地标农产品的深入利用,以丰富或提升其食用、药用的保存、运输和使用功能。

  4.多元体验新模式。延伸产业链的下级链条,深入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如农耕文化体验等,使游客不仅购买产品,更能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推广农业研学亲子游,这种模式主要面向家庭,游客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了解农产品的种植过程,能让孩子们了解农业传统知识,具有教育意义。借助地标农产品的推动实现经济的飞跃,以聊城东阿黄起元村草莓采摘基地为例,每亩田地草莓产量在七千至八千斤,2000亩地带动了该村2400多万元的收入。结合非遗剧种和各种地方戏曲文化表演,该村自营的“草莓采摘节”提高了地区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提升了绿色文旅的发展内涵,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提升舒适性、整洁度、安全性,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审美体验、社交互动以及知识教育功能。进行专题研学开发,打造乡村景观,讲好农村故事,举办乡村节庆……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他县市区的家庭农场体验游、农业庄园度假游、乡土民俗风情游、乡村生活旅居游等也持续推动了地标农产品与绿色文旅产业的新融合,创造出了更多元、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4BSH274)、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传承发展研究”(ZXKT2024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