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成果应用
成果应用

探析档案叙事在聊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探析档案叙事在聊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作者: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  刘福利  孙华玮

  档案叙事表达是讲述并传承社会记忆的方式,对于解读档案背后隐喻的历史文化和国家精神具有深刻意义。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社会记忆的承载者,档案参与叙事表达是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传承历史文化、构建城市记忆的有效途径。借助档案叙事表达可以助力聊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传承聊城文化,讲好聊城故事。

  一、当前档案叙事研究与聊城市档案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其本身具备“叙事”属性,档案叙事并不局限于档案内容本身的展现,而是以整体性、系统化的方式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重新展现档案内容,相对孤立、零散的档案内容更具吸引力。目前学界对档案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档案叙事发展演变研究、档案叙事性开发要素研究、数字档案叙事研究、档案叙事应用研究。学界对档案叙事的研究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引,是宣传档案文化、讲好档案故事的新形式。

  聊城市档案馆作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其开发成果涵盖红色文化、聊城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等,形式有文本如编撰《资政参考》《聊城市档案馆馆藏书法作品选》等书籍;线下展览如“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等;还有“档案文献进校园”校地结合形式,搭建跨省市冀鲁豫革命老区红色档案交流平台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网络时代,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盘活现有馆藏资源,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叙事形式,传播聊城特色文化,讲好聊城故事仍是新时期聊城档案工作者需研究的课题。

  二、档案叙事应用于聊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维度

  聊城传统文化叙事。聊城地区的传统文化叙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黄河文化叙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地处黄河下游,聊城人民在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聊城特有的“黄河记忆”“黄河文化”。二是运河文化叙事。聊城因运河而兴,被誉为“运河古都”,聊城见证并承载了千百年来的“运河记忆”。另外还有很多因运河而生的东昌木版年画艺术、聊城杂技、葫芦雕刻文化、鱼山梵呗、郎庄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聊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整合现有的档案馆、博物馆、高校文献库等资源,创新开发形式,利用档案叙事形式让聊城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是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

  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叙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沉淀和见证,赓续红色文化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手段。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重要据点,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记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孔繁森援藏”“刘邓大军渡黄河”“赵建民千里寻党”“范筑先抗日救国”等红色记忆是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进行红色档案叙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表达聊城红色文化,能够坚定聊城人民的理想信念、增强聊城人民的文化自信。

  聊城地区特色文化叙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对一个城市来讲,文化自信是做好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聊城传统文化叙事、红色文化叙事都是增强聊城人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另外还有聊城特色文化叙事:一是传统企业文化叙事。例如阿胶文化,阿胶文化历史悠久,已有几千年历史。运用叙事理论对传统企业档案进行叙事性开发,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阿胶文化娓娓道来,既可以实现企业品牌文化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也可以增强聊城城市文化自信。二是聊城地区名人文化叙事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历史学家傅斯年、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等,通过名人的人事档案及其他档案材料的叙事性开发展现名人风采。

  三、档案叙事应用于聊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路径维度

  丰富档案叙事形式。我们要着力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叙事形式——沉浸性档案叙事,采用动画片、纪录片、短视频等档案叙事形式,将碎片化、孤立的档案信息,以讲故事的形式重新整合起来加以解读。例如浙江档案网站的视频荟萃栏目基于真实的档案史料,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了包括“海空卫士”“红十三军”“最后的家书”等各类档案故事。以此为鉴,利用馆藏资源以纪录片的形式叙述“黄河文化”、展现“黄河记忆”;把东昌木版年画制作、聊城杂技表演、葫芦雕刻、郎庄面塑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和表演过程采用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基于聊城红色档案把“鲁西第一个党支部”“刘邓大军渡黄河”“赵建民千里寻党”“范筑先抗日救国”等红色故事制作成动画片、纪录片形式。这种沉浸性的档案叙事形式可以增强档案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转变档案叙事模式。以新技术赋能档案叙事实现路径创新,采用AI技术、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改变档案单向叙事模式,创新档案叙事的游戏化开发路径、创造沉浸性剧场等交互叙事模式改变人民群众心中档案呆板、枯燥的形象。档案交互叙事模式有游戏互动模式,例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与博物馆解谜大师共同开发的《第七档案室》解谜游戏强调用户、环境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跨媒介平台呈现叙事内容,关注用户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不失为我国档案游戏化开发的一个良好探索。以此为鉴对东昌木版年画艺术、聊城杂技、葫芦雕刻文化等非物质遗产文化采用档案叙事的游戏化开发路径,基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制作年画、表演杂技、雕刻葫芦的探索游戏,增强档案叙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创造沉浸性场景模式,在档案策展时采用VR技术给用户提供多维度视听体验;利用AI技术构建虚拟剧场,再现历史场景。例如策划“黄河记忆”展览时,以AI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大河之兴”“大河之患”“大河之治”;复原“刘邓大军渡黄河”“范筑先抗日救国”等红色档案中的场景,创造沉浸性的档案叙事场景,激发用户的想象力。

  拓宽档案叙事渠道。聊城传统档案叙事渠道主要有网上展览、线下展览、文献出版等,渠道较为单一,且档案叙事模式主要是单向性输出。网络时代下,我们可以利用融合媒体如网站、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与线下同步进行档案叙事。以抖音为例,抖音的主动推送功能使得抖音模式的档案叙事告别了用户主动访问为前提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CCTV《国家记忆》官方账号“央视国家记忆”,北京卫视《档案》节目官方账号“北京卫视档案”,其叙事内容以国内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叙事内容多采用大量的真实档案史料呈现,其沉浸式的档案叙事方式很容易引起公众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和认同感,无疑是对历史记忆、档案故事的传承。以此为鉴,我们可以建立聊城市档案机构相关账号,基于聊城现有馆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讲好聊城故事,利用融合媒体多种渠道宣传聊城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展现聊城发展变迁,其图文并茂、短视频形式、互动性、沉浸性等特征更易得到用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创新档案叙事场景。档案叙事场景以社会化大场景为主,结合聊城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冀鲁豫红色文化、聊城非物质遗产文化等进入课堂,创新档案叙事场景,形成档案叙事与思政课堂、历史课堂的融合,打造档案育人新模式。冀鲁豫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基于真实的红色档案史料,相较于课本上单纯的文字叙述,红色记忆档案叙事方式可以采用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更引人入胜,引发学生对冀鲁豫“红色记忆”的共鸣。聊城东昌木版年画艺术、聊城杂技、葫芦雕刻文化、鱼山梵呗、郎庄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入历史课堂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文脉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项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