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

我院师生参加济阳区黄河文化座谈会并宣读学术论文

 

  9月20日,我院康建军研究员和团队研究生刘璐潇、程琳、徐铭等,赴济南市济阳区参加“志说黄河・2025泉城文脉座谈会”暨“蒿庵故里”优秀山东历史地理文化品牌授牌仪式,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力量。本次会议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等主办,济阳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济阳区委回河街道工作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等知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省、市党史研究院及济南各区县党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济阳地方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

   

  座谈中,与会代表围绕地域文化宣传与济阳乡村振兴展开交流,专家学者在进一步推动济南对黄河文化、泉城文脉以及如张尔岐先生等先贤思想的研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等方面,展开颇有成效的讨论。我院团队成员重点结合黄河滩区迁建田野调研,提出需拓展实践路径,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红色文化,助力社区认同构建。

  康建军老师在《黄河滩区迁建中的红色文化融入与社区认同构建研究》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济阳区等地通过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理念,在滩区迁建过程中形成了精神传承、空间营造、活动浸润与数字化传播等多维融入路径。这些路径有效促进了迁建社区居民的身份转变、集体记忆延续和社会关系网络重构,从而强化了社区认同感。   

  刘璐潇团队重点聚焦济阳黄河“稻香文旅”资源活化,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济阳黄河“稻乡文旅”资源活化耦合研究》中指出,地方的文旅产业发展需坚守绿色发展、特色赋能、产业联动三大原则,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还以“黄河・稻乡湾”片区为实践核心,从产业、文化、旅游三层面探索“稻乡文旅”融合路径:产业端延伸稻米全产业链,文化端挖掘稻作、豆作、斜庄等地域文化,旅游端整合稻田景观、非遗工坊等资源,构建稻乡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强化地理标志应用、完善产业链、推动农文旅一体化的对策,为黄河下游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程琳团队重点分析济阳红色研学发展优势,做了题为《济阳黄河“红色研学游”提质增效问题研究》的梳理,针对产业制约因素,提出打造红色复合课程、培育专业师资等提质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其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深化资源整合、完善研学体系、创新体验形式和强化区域联动等发展策略,旨在推动济阳黄河红色研学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县域文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徐铭团队通过对比滕州马铃薯与济阳西红柿产业,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个案比较与路径借鉴》的思路下,提炼共性经验与个性差异,建议以数字赋能、技术创新推动济阳西红柿产业升级。基于数字农商理论,从资源禀赋、产业规模、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链布局等维度横向对比两地发展现状与问题,认为济阳西红柿虽凭自然优势成区域特色,但产业体量不足,且在数字化基建、产业链延伸、品牌赋能上存在明显短板。本文借鉴滕州经验,提出济阳可从空间布局优化、技术协同创新、品牌 IP 打造、人才体系构建四方面突破,为同类地区以数字农商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此次会议是高校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是我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次实地交流,为济阳挖掘文化资源、激活乡村动能提供智力支持。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把论文写在黄河两岸的城乡大地上,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文 傅雨薇  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