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

研究院师生参加山东社科论坛2025年“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讨会

  10月25-27日,山东社科论坛2025年“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展开深入交流。我院康建军研究员及研究生程琳等参会学习,本次研讨会聚焦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创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来自全省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黄河文化发展新机遇,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黄承梁研究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文化思想为指导,提出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建议。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苗长虹教授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作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延续中的核心价值。中央民族大学王云芳教授从理论与政策层面,深入剖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冯永昌教授则结合地方实践,探讨了弘扬黄河文化与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问题。

  我校推荐的《创新黄河叙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通识课程建设路径探索》(作者康建军、程琳、霍亚男)入选本届论坛的会议交流论文,并应邀参会交流。该论文深入剖析了当前黄河叙事融入高校教育面临的叙事方式滞后、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挑战,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破解路径。在研讨过程中,康建军同与会代表交流时,结合聊城大学已开设的“黄河学”系列通识课程实践,强调应通过推动叙事话语的现代转换、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群、强化实践教学与数智技术应用、建设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及健全评价机制等多项举措,系统化地将黄河文化融入育人体系,从而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整场会议内容充实、视角多元,为推进黄河文化研究、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动能。深入挖掘并弘扬黄河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会研究生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图文 程琳 徐铭)